发新话题
打印

不知易不可以言太医

不知易不可以言太医

中医经典《内经》对中医师有什么样的要求呢?“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,中傍人事,方可以为医”。因为中医就是将古人仰观天文,俯察地理,进取于身,远取于物而总结出的天地间的普遍规律,用于人体健康的实践的产物。那怎么才能做到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呢?就是要学习易经。“易之为书也,广大悉备,有天道也,有人道也,有地道也,兼三才而两之,故六。六者非它也,三才之道也”, 《周易·说卦传》。
夫医教者,源自伏羲,流于神农,注于黄帝,行于万世,合于无穷,本乎大道,法乎自然之理。大约在6500年前,中国第一个皇帝伏羲一画开天地,画八卦,制九针,中医从此形成系统。而在此之前,中国的先民们已经使用草药和针刺近60万年。此后,神农尝百草,创连山易;黄帝成内经,创归藏易。这个时代称为三皇时代,三皇的著作称上古三坟,既《伏羲八卦》、《神农本草经》、《黄帝内经》,为中医建立了理论框架,而三皇都于易经有不解之缘。易经为经典中医的哲学基础,神农以后,张仲景著《伤寒论》,将其发展到极致,形成经方学派;内经以后 ,扁鹊把脉诊发展到极致,华佗把针灸发展到极致,形成医经学派。从三皇到汉唐时期为中医的正法时代,中医发展到顶峰,称为经典中医。
所谓经典中医,特指以中国古天文学为背景,以易经为哲学基础,以象数思维为特点,治疗上以调为核心,以脉诊为重要诊断手段,汉唐时代发展到顶峰的独特医疗体系。 经典中医可谓是大道至简,效如捊鼓。
“医学盛于上古,而衰于后世。自黄岐立法,定经脉,和药石,以治民疾,天下遵守,莫之或二自唐以降,其道日衰,渐变古制,以矜新创蔑视古经,倾议前哲,攻击同异,辩说是非。门户既分,歧途错出,纷纭扰乱,以至于今,而古法荡然矣”。
到了近代,西学东渐,为了政治的需要,把政治的哲学拿到医学的文化哲学研究上面。唯物主义,辩证法取代了易经。政治哲学的延伸把中国人的思想熏陶成两极,一分为二,非白即黑,对哲学的判断是,唯物主义就是好的,唯心主义就是坏的。另外,科学两个字几乎成了真理的代名词。科学只是认识真理的一种方法,不是唯一的方法。而中医却在科学的借口之下被肢解了。理论混乱,疗效降低,美其名曰中医现代化,现代中医成了当今世界的主流,而真正的中医,却几乎成了绝技。有资料统计,汉唐时代的中医,懂易经的占85%,到了清代,只有25%,如果再统计一下今天的中医,恐怕就更不乐观了。
      如果按内经提出的要求,当今世界,能称得上太医的,恐怕是凤毛麟角了。

TOP

发新话题